Update: 2022-07-17 | Post: 2022-04-30

條碼是由一連串粗幼不同的平行黑白線條組成的符號,能以光學掃描器讀取所儲存資訊,當中的資訊都跟所附著的物件有關。條碼是以特製的光學掃描器(optical scanner)來讀取資料,叫作條碼掃描器(Barcode Scanner 或 Barcode Reader)。掃描器可快速讀取條碼並輸入電腦,以達到快速、精確與節省人力的目的。 現在手機只要加入條碼閱讀軟件亦可掃描條碼。
因黑色會吸收所有光線,而不會反射任何光線;相反,白色則不會吸收任何光線,而會反射所有光線;兩者有很大的對比,條碼就是利用這種物理特性來儲存資料。
當條碼掃描器的光線掃過條碼時,因黑色和白色的反射回來的光線的強弱不同,由此會得出一組特定的光反射強弱的數據。這些數據就可以轉譯出條碼內所儲存的資料。黑條和白條均有不同的闊度,使所謂記載的資料有更多變化。

條碼可以儲存數字,文字或符號。這種含有一條條黑條的條碼,稱之為一維條碼(1D barcode),是現在最常見應用最多的條碼。
隨著科技發展,亦有一些以點,六角型或長方型來表現的條碼,這些條碼叫作二維條碼(2D Barcode)。因已沒有黑條白條,所以又會稱作二維碼 (2D Code)。現時最常見的二維碼就是 QR Code。
條碼辨識技術已相當成熟,其讀取的錯誤率約為百萬分之一,首讀率大於98%,是一種可靠性高、輸入快速、準確性高、成本低、應用面廣的資料自動收集技術。 世界上約有225種以上的一維條碼(1D Barcode),每種一維條碼都有自己的一套編碼規格,規定每個字母(可能是文字或數位元或文數位)是由幾個線條(Bar)及幾個空白(Space)組成,以及字母的排列。
一般較流行的一維條碼有39碼(Code 39)、EAN碼(European Article Number)、UPC 碼 (Universal Product Code) 、128碼(Code 128),以及專門用於書刊管理的ISBN、ISSN等。
條碼最初是應用在鐵路運輸上,顯出示其方便, 準確及快速的特性。商業上開始成功應用條碼的是在超級巿場的收銀系統(Supermarket checkout systems)。第一代廣泛在超巿應用的條碼是UPC 條碼 (Universal Product Code),之後條碼的應用發展得越來越多和廣泛。
條碼在零售上能廣泛應用,是因為在二戰後,美國經濟急速發展,零售消費蓬勃,大型零售店應運而生,而舊式結帳櫃變成了限制效率的瓶頸。所以零售業者和科技合作發展出零售用的條碼技術,而且大量應用此技術。
目前條碼的使用率非常高,其主要原因是價格便宜,且條碼掃描器的讀取能力良好。
自六十年代至今的過去幾十年條碼都是自動識別技術中的王者。
條碼的特性
效率高:條碼讀取速度很快,每秒約40個字元。
易操作, 靈活易用
成本低:條碼技術只需要一小張貼紙和構造十分成熟的光學掃描儀。
可靠性強:平均每15000個字元才會出現一個錯誤。比起人手強百倍。
易於製作(可打印): 只需要印刷,就可以完成製作使用。
使用條碼的優點
- 可以代替紙上作業,速度更快於人工作業,資料資訊化後也可以增加效率。
- 成本低,又可以節省人力成本的開銷。可以減少員工數目,成本自然減低。
- 醫院使用條碼可以減少醫務人員用錯藥的機率。
- 防止員工舞弊
零售業
- 加速結帳效率
- 方便庫存管理,提升採購和訂貨效率
- 簡化貼價錢標簽的人力和成本
- 迅速取得正確商情, 並可作為調整商品組合依據
批發業
- 提升處理訂單,發貨和送貨的效率
- 快速回應客戶需求, 提升服務品質
- 有效管理存貨,以減少庫存積壓
- 節省大量人力成本
- 掌握確實商情, 創造更高利潤, 增強競爭力
- 有助於客戶管理
製造業
- 提高庫存管理的效率
- 提高產品品質之掌握
- 增進生產效益及產能
- 可即時分析設備能力、生產力、材質及工具
Timeline of barcode technology 條碼技術發展簡史
1949 年 美國的 N.J.Woodland 申請了環形條碼專利。
1960 年 提出鐵路貨車上用的條碼識別標記方案。
1963 年 在 1963 年 10 月號《控制工程》雜誌上發表了描述各種條碼技術的文章。
1967 年 美國辛辛那提的一家超市首先使用條碼掃描器 barcode scanner 。
1969 年 比利時郵政業採用用螢光條碼表示信函投遞點的郵遞區號。
1970 年 ( 美國成立 UCC Uniform Code Countcil) ;美國郵政局採用長短形條碼表示信函的郵遞區號。
1971 年 歐洲的一些圖書館採用 Plessey 碼。
1972 年 美國提出庫德巴碼、交叉 25 碼 (I25) 和 UPC 碼 (Universal Product Code) 。
1974 年 美國提出 39 碼 (Code 39) 。
1977 年 歐洲採用 EAN 碼 (European Article Number) 。
1980 年 美國軍事部門採納 39 碼 (Code 39) 作為其物品編碼。
1981 年 國際物品編碼協會成立;實現自動識別的條碼解碼技術; 128 碼 (Code128) 被推薦使用。
1982 年 掌上型鐳射條碼掃描器實用化;美國軍用標準 military 標準 1189 被採納; 93 碼開始使用。
1983 年 美國制定了 ANSI 標準 MH10.8M ,包括交叉 25 碼、 39 碼和 Codebar 碼。
1984 年 美國制定醫療保健業用的條碼標準。
1987 年 美國的 David Allairs 博士提出 49 碼。 同年台灣取得EAN會員資格,及代表國碼『471』
1988 年 可見鐳射二極體研製成功;美國的 Ted Willians 提出適合鐳射系統識讀的新穎碼制 16K 碼。
連結